一千零一页文学第1147章 涂层材料,重大突破!
百木成林.2022
国家超导约束聚能研究所。
涂层制备实验室。
曹启东站在磁控溅射设备前,看着最后一片实验基片从真空腔体中缓缓送出。
他的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
已经过去这么多天,尝试了多种方法,如果还不行,他都不知道该如何交差了。
基片上沉积了完整的三层复合结构:
底层是超薄的高导热金属合金,中间是掺杂了优化后过渡元素的TiB₂-SiC-石墨烯复合层,最外层是类金刚石碳膜。
“曹教授,所有试片制备完成。”
研究员报告道。
曹启东点点头,拿起一片试片对着光仔细查看。
界面结合处光滑平整,没有肉眼可见的缺陷。
“进行第一轮基础性能测试!”
“重点测试热导率,电磁屏蔽效率,附着力,显微硬度。”
命令下达,团队迅速行动。
这是所有成员努力了一段时间的成果,他们也和曹启东一样,希望有所成效,或者说,取得圆满的测试结果。
所以,研究员们又是激动,又是紧张。
生怕这一次测试的结果,又和之前一样,不尽人意。
几个小时后,初步数据汇总到曹启东的手上。
“曹教授,汇总的数据,已经发给您了。”
研究员走上前汇报,脸上有一抹喜色。
但此刻的曹启东心系测试结果,并没有观察到。
他深吸一口气,点开文件。
“热导率相较于未掺杂的原始石墨烯涂层,下降幅度为4.3%。”
曹启东眼睛一亮。
这个损失远低于之前稀土掺杂方案的17%,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
他心中暗喜,视线下移,继续查看其他数据。
“电磁屏蔽效率在13.5纳米波段,屏蔽效率损失为0.48%。”
这么低?!
这损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曹启东提着的一颗心,稍稍放下了不少,对于后续的数据,显得更加期待。
而后,他又仔仔细细查看了一下附着力测试和显微硬度测试的数据。
和前几个数据一样,几乎都是完美通过标准!
“哈哈哈……好!”
“所有数据,都通过了标准值。”
曹启东脸上,露出了连日来难得的轻松表情。
在场的研究员们听到他的声音,也是终于不再绷紧脸上的表情,大声欢呼。
“哈哈哈,曹教授,我们做到了。”
“虽然还不是最优秀的结果,但我们第一次把所有数据,都达到了标准,已经是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
连日研究带来的疲惫,在得知结果的这一刻,全都烟消云散。
众人的脸上,多了一些轻松的笑容。
如此好的消息,他再也忍不住,拿起手机,拨通李阳的电话。
“李工,初步测试结果出来了,新结构表现远超预期!”
他激动的汇报。
李阳的声音,从听筒里传出。
“辛苦曹教授了,麻烦将详细数据发我一份!”
曹启东将数据包发送过去。
几分钟后,李阳声音再次传出。
“热管理和屏蔽性能的平衡点找得很好,远远超过了既定标准。”
“曹教授,可以准备进行高功率粒子束流轰击测试,模拟真实运行环境了。”
“明白,我立刻安排。”
曹启东正有此意,连忙应下。
三天后,一切准备就绪。
新一轮的测试在专用的粒子轰击平台上展开。
试片被固定在靶位上,高能粒子束流开始轰击。
曹启东坐镇测试第一现场,实时发布命令。
“功率从低到高逐步提升。”
监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试片表面的温度分布和微观形变数据。
当功率模拟值达到相当于光源输出38W的水平时,关键数据依然保持在安全阈值内。
显微镜下,新涂层的晶格结构虽然承受着巨大应力,但得益于三层结构的协同作用,畸变被有效限制在中间层,没有发生之前那种导致束流散射的灾难性扭曲。
“抗畸变能力提升显著!”
负责监控的研究员说道,语气中藏着一丝兴奋。
曹启东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
他知道,这次的方向真的走对了。
李阳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门口。
他走到控制台前,仔细查看了实时数据流。
“稳定性符合预期。”
李阳点了点头,得出结论。
“可以着手准备在正式的光源系统上进行集成测试了。”
“目标,将EUV输出功率提升至40W以上。”
“是!”
曹启东和团队成员齐声应道,众人脸上,难掩激动之色。
……
与此同时。
在另一边的防御系统研发小组。
钱宏远盯着‘谐振牢笼’
沙盒的监控屏幕,眉头依然紧锁。
虽然成功将那股危险的谐振能量隔离了起来,但如何驯服它,使其产生的精密脉冲能为己所用,仍是巨大挑战。
“第七套磁场位形调整方案也不行,脉冲产生依旧随机。”
研究员汇报,声音带着疲惫和挫败。
但钱宏远没有气馁。
他走到白板前,上面画满了复杂的磁场线图和能量流方程。
“我们之前的思路,是试图用强磁场强行‘压制’
它,让它按我们的规矩来。
”
钱宏远用笔点着图纸。
“但也许我们错了,这种源于攻击代码的谐振能量,其本质就是混乱和不可预测的。”
他转向团队。
“换个思路,我们不去压制,而是去‘引导’
和‘利用’
它的不稳定性。
”
“引导?”
有研究员疑惑。
“对!”
钱宏远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示意图。
“观察数据,脉冲虽然在时间上随机,但在每次磁场涡旋达到某种瞬态平衡点时,脉冲的波形和精度却是高度一致的。”
“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时监测系统,一旦探测到涡旋即将进入这种‘准稳态’
,就立刻触发我们的捕捉设备?”
“类似于高速摄影机抓拍闪电?”
一名年轻研究员恍然大悟。
“就是这个意思!”
钱宏远赞许的点点头。
“我们需要一个超高速的反馈和触发系统,精度要达到纳秒级。”
团队立刻围绕这个新思路展开讨论和计算。
虽然难度极高,但至少看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继续阅读下一章
改章节为VIP付费章节,请点击登录
余额不足,请点击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