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直播间卖鱼竿,轰动军工界!


前往H5页面阅读

前往App阅读

百木成林.2037
  PPPL所内。

  霍金斯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屏幕上是经过他设置关键词过滤的系统日志。

  这些日志记录了研究所内大部分研究人员对公开学术数据库的访问记录。

  他的目光锁定在查理的账户活动上,眼睛眨都不眨的浏览上面的数据。

  “斯密斯教授还是不死心啊,竟然在如此敏感的时候,还让查理铤而走险!”

  霍金斯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他本以为,自己向黑宫提交了一份报告,斯密斯这段时间会收敛一些。

  但现在看来,斯密斯的胆子比他想象中要大很多。

  他暂时没有去思考斯密斯这样做的目的,而是聚焦在眼前的日志上。

  近期的记录显示,查理的检索主题发生了明显转变。

  从之前密集搜索等离子体控制、磁流体不稳定性等具体技术关键词,变成了大量查询生物神经网络模型、非线性系统简化理论、控制论的形式化表达等基础理论内容。

  访问的论文也多偏向数学和理论物理领域,与直接解决托卡马克实际问题关联度不高。

  霍金斯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很不寻常。

  查理之前一直致力于将那个歧路算法实用化,现在却似乎退回到了更基础的理论层面。

  “难道是斯密斯教授授意的?”

  “他也在暗中和查理一起研究这个项目?”

  查理眉头紧锁。

  他推断,这很可能不是查理的自发行为,而是在斯密斯的授意下,试图为那个来源可疑、行为难以预测的算法,构建一个更严谨、更符合学术规范的理论外衣,以便将来能更安全地推出。

  查理仔细记录了这些访问的时间、频率和具体关键词,将这些信息与他之前收集的斯密斯违规授权、查理调用敏感数据等证据归类在一起。

  他很清楚,仅凭这些还不足以发动致命一击,但积累得越多,未来爆发时的威力就越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话是龙国的古话,但是他觉得用在自己现在做的事情上,也同样合适。

  只有收集足够多的证据,将来若是有机会,定能给予斯密斯致命的一击!

  “查理,我的好‘队友’,多搜索一些,多给我提供一些日志吧!”

  “你的每一次搜索和调用权限,在将来的某一天,都会是扎在斯密斯教授身上锋利的箭矢!”

  霍金斯冷冷一笑,不厌其烦的把所有详细的数据下载下来。

  ……

  另一边。

  斯密斯收到了黑宫对其长篇报告的正式回复,邮件内容极其简短,措辞官方而克制:

  “相关说明已收悉并备案,望PPPL恪守研究规范,确保项目推进效率与安全,并及时通报重大进展。”

  没有评价,没有追问,也没有新的指示。

  这种模糊的、不置可否的回应,让斯密斯的心情更加沉重。

  这意味著黑宫并没有完全采信他的解释,也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他。

  他们只是将问题暂时搁置,保留了随时再次介入的权力。

  “斗争这么激烈吗?”

  如果是以前,他做出的报告定然不会是如此模棱两可的回复。

  如今变成这样,说明有很多议员,都想趁机咬上一口,填饱肚子。

  不过,斯密斯并不担心黑宫议员们之间的斗争。

  他给某些议员输送了那么多的利益,如果还斗不过其他议员,也别怪他转头倒向另一边了。

  毕竟,PPPL是一块肥肉,谁都愿意吃一口。

  自然而然,他这个所长,也是他们争抢的目标。

  他当前要做的,是稳住黑宫,为查理争取时间,尽早研究出成果,然后彻底站稳脚跟。

  把霍金斯这个不定时炸弹拆除的同时,获得黑宫方面更强有力的支持。

  想到这,斯密斯闭上眼睛,思考接下来的对策……

  他在想对策,查理则是在公寓里,对着满屏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框架草图,感到一阵阵的无力。

  他试图将歧路算法那种基于快速反馈和容错的核心思想,用经典控制理论中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或者自适应控制框架重新表述。

  但过程极其艰难。

  他发现,一旦试图用那些严谨而繁琐的数学工具去严格定义算法的行为。

  其最精髓的、那种在混沌边缘寻求动态平衡的灵巧性就消失了。

  “难道这个方向,是错的吗?”

  查理虚眯着眼睛,眼神迷惑的看着屏幕上繁杂的数据。

  他开始怀疑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否正确。

  或许这种算法天生就难以被主流理论体系完全接纳?

  这种怀疑动摇了他的信心,也让研究工作进展缓慢。

  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困在了一个理论的孤岛上,前进无路,后退不甘。

  ……

  与此同时。

  在国家超导约束聚能研究所,新的研究思路也遭遇了现实的挑战。

  曹启东团队根据李阳提出的磁场与束流动态耦合概念,构建了新的控制模型。

  初步的模拟数据令人振奋,显示通过实时监测束流形态并微调特定区域的磁场强度,确实能够有效抑制因电荷斥力导致的发散趋势。

  束流的集中度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

  钱宏远团队那边传来了不太乐观的消息。

  他们根据耦合模型的要求,对现有已知的耐高温、抗辐照材料数据库进行了大规模筛选。

  寻找那些其表面电磁特性能够与动态磁场形成有效协同、从而进一步稳定束流的候选材料。

  结果很不理想。

  符合条件的材料寥寥无几,而且大多处于实验室概念阶段,制备工艺极其复杂,成本高昂,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

  “老曹,模拟效果是不错,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钱宏远在联合讨论会上对曹启东说道。

  “没有合适的材料实现这种动态协同,我们的新控制策略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可靠性也无法保证。”

  曹启东看着钱宏远提供的材料筛选报告,眉头紧锁。

  他原以为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没想到在落地环节又遇到了这么大的障碍。

  技术突破的光芒刚刚显现,就被一道坚实的材料壁垒挡住了去路……

继续阅读下一章